在内罗毕的yayacenter 华人区,一家新的花园式酒店公寓不久前刚刚开业。招牌上写着几个醒目的中文大字,在阳光下闪着金光——那是徐姐的新事业。她笑着说:“别人来非洲开厂、搞工程,我就想开个让中国人能好好睡觉、吃饭、喝茶的地方。”
跟徐姐认识十几年了,她也写写文章,写写日常生活,最近也拍起了视频,卖非洲特产十多年了,在网上有口皆碑,我经常从她那里拿货,她骨子里还是有湖北女人的那种独特的独立和傲气,平平淡淡的语气里透着坚定,可能还是放不开,视频里不好意思出镜,视频流量不是很多,这可能是读书人的通病,总想站着把钱挣了。她平时太忙了,还要照顾三个孩子在肯尼亚的读书生活,从十几年前的开超市,到做各种项目,孩子们也渐渐长大,仿佛一瞬间,花园式酒店公寓落成,她又开始忙碌起来,前几年,她在国内带孩子读书,如今他们快上初中,又带回肯尼亚,她不想她的孩子们承受她曾承受的压力,国内初中太卷了,孩子们太累了。
展开剩余81%这家酒店的位置很好,离“中华街”“唐人街”不远,周围是熟悉的中国元素:火锅店、杂货铺、理发店、还有各种中国小超市。徐姐说,她选这里,就是因为“人气旺,安全,有家的味道”。
酒店一共有三层,几十个间房,刚装修完不久。前台干净明亮,墙上贴着“中国结”和“欢迎回家”的小字条。每个房间都配备电热水壶、吹风机、24小时热水,还有那种让人一看就亲切的中式浴帘图案。酒店配有小花园和健身房,尽力打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。要知道肯尼亚的酒店一般都不提供一次性用品,为了满足中国人的需求,徐姐也是想方设法配齐。 “我们还新,没追求多豪华。”徐姐说,“只要干净、安全、舒服,中国人住得安心,这就够了。”
虽然酒店才开业几个月,但中午的自助餐已经小有名气。厨房里飘出热气腾腾的香味,都是最家常的菜——番茄炒蛋、红烧肉、蒜蓉空心菜、炖排骨,土豆牛腩,炖羊肉,水煮鱼等等,每天变换不同的花样,还有一锅老火汤。 “我们不是餐馆,但中午必须得让大家吃好。”徐姐笑着说。自助午餐只要1200先令,性价比高,味道家常。很多在附近中企上班的工程师、司机、项目经理都会过来蹭个饭。有人打趣说:“徐姐这儿,比我们食堂还香。”
非洲的创业,尤其是服务业,从来不是容易的事。刚开业那几天,徐姐几乎天天守在酒店。清洁工不熟流程、厨房没磨合、肯尼亚员工动作慢、语言还跟很多中国客人沟通不了, “头几天,我忙得不可开交。”她笑着说,“凌晨两点有客人打电话说有蚊子,我就爬起来买蚊香”。有时候,她也会感慨:“比我想的难多了。”但她又补一句:“能看到中国客人满意地说‘这里真像家’,一切都值了。”
这几天,由于中国临沂——肯尼亚的贸易产品会战的参展人员都住在她的酒店里,她更忙了,由于很多人第一次来肯尼亚,所以她要分批次的多天去机场接机,她很累,要处理各种突发事情,但是她始终面带微笑,她知道服务业就是打口碑,就是做回头客口口相传,她相信不久以后,她的酒店会是中国人来肯尼亚考察停留的首选,因为性价比太高了。
晚上十点以后,酒店大堂的灯还亮着。徐姐喜欢坐在那儿,泡壶茶,看监控里的画面——有人加班回来、有人打包夜宵、有人打电话报平安。 她说:“我懂那种漂在外面的感觉。白天强撑着忙工作,晚上只想有个地方能让自己喘口气。”有一次,一个刚来肯尼亚的年轻人住进来,第一天水土不服。徐姐端着粥上楼,说:“喝点热的吧,非洲的夜凉。”那小伙子愣了几秒,红了眼。第二天,他在朋友圈写:“在非洲的第一个夜晚,有人递了一碗粥给我。”
如今,徐姐的酒店每天都有人来来往往。有人谈项目、有人出差、有人只是路过。她总是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客人:“欢迎回家。” “我知道,我这酒店可能赚不了大钱,”她说,“但我喜欢这感觉——每天都有新故事、新面孔。我也在这里重新开始。”夕阳落在酒店门口,金色的光打在中文招牌上,几辆丰田面包车停在门前。空气里有饭香,也有梦想的味道。在异国他乡,徐姐用一间小小的商务酒店,搭起了中国人的避风港。她说:“只要门口的灯亮着,就有人能找到方向。”在非洲,有人盖高楼,有人挖矿,也有人默默点亮一盏灯。徐姐的酒店,也许不大,却是许多远方中国人的“中转之家”有饭,有茶,有乡音——这就是她在非洲的“酒店梦”。
酒店地址,华人街入口门斜对面。
谷歌地图搜索purplesun hotel&serviced apartment
发布于:湖北省杠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